兒童自然生態展
30年後的世界

30年後的世界

  • 定價:240
  • 優惠價:9216
  •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192
  • 運送方式:
  • 臺灣與離島
  • 海外
  • 可配送點:台灣、蘭嶼、綠島、澎湖、金門、馬祖
  • 可取貨點:台灣、蘭嶼、綠島、澎湖、金門、馬祖
  • 台北、新北、基隆宅配快速到貨(除外地區)
載入中...
  • 分享
 

內容簡介

  推開窗,瞧一瞧「30年後的世界」
  想像一下2038年的世界……
  30年,不長不短的時間,卻足以改變整體環境的外貌。
  再過30年會變成怎樣的光景?藉著想像力積極地前瞻未來,構思一張30年後的藍圖吧,就讓我們一起預先來到2038年吧……
  「30年後的世界」一書為九歌出版社為2008年即將到來的成立30週年所企畫的系列活動之一,特邀請30位名家學者來書寫30年後的報紙、出版、戲劇、音樂、電影、電視、大學、書店、圖書館、兩性關係、廣告、環境、科技、城鄉、家庭等30種世界的各種面向。

本書特點
  ★九歌出版社30週年慶祝系列作品之一
  ★30位趨勢研究專家,聯手構築30年後世界的藍圖!

編者簡介

封德屏

  淡江文理學院中文系畢業,南華管理學院出版學碩士,現為淡江大學中文系博士候選人。曾任《女性世界》雜誌、《愛書人》雜誌編輯、出版家文化公司主編、淡江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。曾獲中興文藝獎、中國文藝協會文藝工作獎。

  著有散文集《美麗的負荷》。1984年開始,除長期主編《文訊》月刊,並企畫主持全國性的文學會議及活動,並多次主持《台灣文學年鑑》、《中華民國作家作品目錄》等工具書及企畫「台灣現當代作家評論資料目錄」等編纂計畫,對台灣文學出版與史料的研究與保存,用力頗深。

 

目錄

對人類及大地的虔誠期待◆封德屏 007 

輯一 民生篇
30年後的飲食◆謝忠道 012
30年後的時尚◆辜振豐 018
30年後的旅行:e的旅途異想◆鍾文音 023
30年後的大學◆龔鵬程 031
30年後的消費◆柯裕棻 038
30年後的愛情◆劉黎兒 045
30年後的兩性關係◆廖輝英 052
30年後的宗教與精神生活◆林芳玫 060
30年以後的生與死◆黃崑巖 067

輯二 文化篇
30年後的電影◆藍祖蔚 076
30年後的音樂◆焦元溥 084
30年後的戲劇◆汪其楣 092
30年後的次文化振興運動◆Jo-Jo 100
30年後的小說◆楊 照 108
30年後的文學◆向 陽 114
報紙不死 但會衰頹◆楊仁烽 121
30年後的出版◆陳穎青 134
30年後的圖書館◆曾淑賢 140
在電紙文學年代依然樂讀◆須文蔚 150
30年後廣告依舊為人所需◆賴東明 156
博物館事業的突圍◆黃光男 164
30年後,還有文化創意產業嗎?◆于國華 173

輯三 環境篇
30年後的金門◆李炷烽 182
30年後的台灣家庭◆伊慶春 186
30年後的建築◆漢寶德 194
30年後的移動與交通◆楊子葆 200
30年後的台灣城鄉◆曾旭正 208
台灣二○三八◆鄭運鴻 217
30年後的環境生態◆吳東傑 224
30年後,地球浩劫!◆南方朔 232

 



  對人類及大地的虔誠期待 封德屏

  一年多前,蔡文甫先生打電話和我商量,為了九歌30週年慶,想以〈30年後的世界〉為題,邀請各界菁英執筆為文,先在《文訊》上逐期刊登,屆時再輯結成書。剛開始我有些猶豫。主要是因為,儘管《文訊》早些年就已企畫文學與其他藝術領域,相互激盪下產生的關係及影響的專文,在文學會議上,也很早開始從文學社會學的角度,針對文學與社會的各種關係展開研討。但如果純粹探討文學以外的社會現象,好像還沒有過。況且要持續每期兩篇的約稿速度,才能趕上九歌30年慶的出書時效。

  但這些猶豫的小浪花,立即被緊跟而來思考浪潮淹沒了。

  首先,當我想到從二十五歲發表第一篇文章開始,經歷近一甲子的創作、編輯與出版歲月,現在已擁有自己出版王國、年逾八十的蔡先生,除了對工作永不熄止的堅持外,對未來、對生命仍充滿永不停歇的熱切期待,使我們這些心境有些蒼老、對未來有些灰心(誰還管30年後的事啊?)的「後生晚輩」,不免心生慚愧,並打從心底佩服。意念一轉,也覺得這是個充滿挑戰、充滿趣味的選題。

  由於時間緊迫,如何和「九歌」合作的方式,都得在瞬間拍板定案。這個編輯企畫在蔡先生心中應該早已醞釀,再加上他劍及履及的作風,因此很快地和蔡先生及陳素芳總編輯商議後,討論出希望的主題和人選,由《文訊》編輯部同仁負責執行。剛開始幾篇約稿頗為順利,但接著也出現修正主題、更換尋找撰寫人選的局面。有些是相關議題的轉變,有些是約稿時和作者討論迸出的火花。這些適時的改變,據我觀察,並沒有影響預計中的品質,甚至可以說相當程度豐富了原先的計畫。當然,《文訊》同仁在這個跨領域的編輯計畫中,結識了許多不同領域的菁英,對需要不斷創意和提升思維的編輯工作來說,也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穫。

  從二○○七年五月開始,《文訊》持續以一年半時間(二○○八年七月.二七三期,因文訊二十五年專號停刊一次),每期以兩篇的進度(其中四期只登一篇),完成這個編輯計畫。從30年後的文學、閱讀環境、兩性關係、時尚、建築、音樂、廣告、旅行、家庭、文學、圖書館、城鄉、媒體、電影、宇宙、地球、生死、戲劇、出版、金門、愛情、文化創意、飲食、環境、小說、宗教、次文化、博物館、交通、消費,計三十個主題,用三十篇專文來完成它,撰稿者皆是這些領域、學門的首選。以連載的時間密度及文字長度來說,就主題的豐富性及作者的多樣性來論,都不能不說這是一個不小的工程。

  收在本書的文章,也因作者遍布不同的領域及行業,呈現多元絢爛的豐富層次。雖題為〈30年後的世界〉,是目前無法檢驗的狀況,從事文學創作的作者,多發揮豐富的想像力,把對現狀的不滿,對未來的期待及希望,以詼諧或略帶嘲諷的文字編織為文;而大部分的學者專家,卻不改其探問研究的嚴謹態度,拿出專業治學的推理及判斷,除對現狀批判,並對未來發出警語,甚至提出可供依循及解決的方式。如果以作者的年齡來觀察,十年一個世代,這本書的作者,從七十有餘到三十出頭,串連了五個世代不同的發聲,具體呈現了「多元交響,眾聲喧嘩」的真實境界。

  前人的智慧和經驗教導我們,人類的文明是不斷往前進的,我們應該一直在朝好的方向邁進。但問題是,我們追求的是什麼樣的文明?生活更舒適,物質更豐富,科技更無所不能?在追求的過程中,我們付出了什麼樣的代價?我們的世界更好了嗎?許多人憧憬美麗新世界,是的,地球不停轉動,世界永遠呈現不同面貌,但,新則新矣,美在哪裡?

  最近讀30年代作家季羨林的《憶往述懷》,其中〈我們面對的現實〉一文中提到:這一場人類災難,就是西方「征服自然」的「科學」造成的。他認為「西方科學優秀之處,必須繼承;但是必須從根本上,從思想上,解決問題,以東方『民胞物與』的『天人合一』思想濟西方科學之窮。人類前途,庶幾有望。」

  人類的災難包括生態的破壞,動植物的滅絕,新疾病的產生,自然資源的枯竭等,是誰應該挺身而出?政府官員、專家學者、宗教團體,或知識分子、一般平民百姓?我想以上皆是,而且必須各司其職。專家學者以專業、專精的學養,對未來世界提出建議及警訊;政府官員必須有所措施及改進,而且視野要高,切忌頭痛醫頭、腳痛醫腳;知識分子善盡建言之責,一般百姓則遵守地球公民之責,每個人管理好自身,做個愛護環境、珍惜資源,並充實生命價值,提高生存意義的好國民。

  樂觀與悲觀都是前進的動力。看遠看好,所以胸懷大志,腳邁大步;戒慎恐懼,因而臨淵履薄,穩健周全。這樣說起來,本書三十篇不同主題、看似各說各話,甚至有些「痴人說夢」的文章,不論嚴肅論述或輕鬆詼諧,短短三千字,不啻是作者將其智慧結晶,化做雄圖偉構或諄諄告誡,以及對人類世代及宇宙大地的虔誠期待。

  相信不同身分、不同背景的讀者,不管樂觀或悲觀,在翻頁、掩卷之時,都會有不同的收穫及省思。

 

詳細資料

  • ISBN:9789574445349
  • 叢書系列:九歌文庫
  • 規格:平裝 / 240頁 / 16k菊 / 14.8 x 21 x 1.2 cm / 普通級 / 單色印刷 / 初版
  • 出版地:台灣
 

內容連載

30年後的消費 柯裕棻 柯裕棻,一九六八年生,籍貫彰化。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傳播藝術博士。現任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副教授。著有散文《青春無法歸類》、《恍惚的慢板》、《甜美的剎那》;小說《冰箱》;編有《批判的連結》等。 30年後,我們還是會購「物」,這個「物」將會是更複雜的意義概念,它會是各種能夠被標價的物體、經驗、感覺、概念、時間、空間、夢想、信仰、和生命。 幾年前看蘇青《結婚十年》(一九四四)的時候,發現她雖懂得人世的道理,但不懂得花錢──不,應該說,蘇青太懂得花錢了,精打細算,所以她的文章樸實而沒有繁華之感,倒是有菜飯香和煤炭味──我非常訝異,小小一本書裡提了好幾次煤炭的事。同時代的張愛玲顯然就不那樣精明,她寫從虹口買來囤積的布料,每一塊布都充滿了質感和色彩的耽溺;她喜歡寫糕餅奶油這一類奢侈甜品,少有柴米油鹽;戰爭時期,她也不忘注意女子衣著等小事;即使她寫煤炭,那煤炭也有一種美,那氣味也有一種快樂。蘇青和張愛玲是同時代的人,張愛玲讓人感到繁華,因為她老是亂花錢,而且花得很高興,儘管烽火連天國破家亡,她竟然敢承認自己愛買東西愛打扮,說她是現代中國第一位寫消費文化的高手,並不為過。

印象所及,其他的女作家就不太寫消費事務了。消費是一種自我放縱的行為,從前的女作家多半自律甚嚴,所以於此不甚著墨。我記得琦君在《千里懷人月在峰》(一九七八)裡寫過美國的家庭主婦逛超市一事,讓我印象深刻極了,但她此文強調的卻是節儉的重要,超市讓她頭昏。琦君一向崇尚儉約淡雅的生活,印象所及,她只喜歡收集玻璃或磁製的動物小玩偶,像個孩子──我之所以記得這樣清楚,是因為我當時年紀小,也喜歡這些小東西。林海音曾經與何凡合寫過一本小書《窗》(一九一七),其中有一篇〈南門菜場二十年〉的短文,文章見報當時是一九六七年,文中提到南門市場十分髒亂,她每三天上一次菜場,深以髒亂為苦。她又提及赴美小住時如何為美國乾淨敞亮的超級市場誘惑,買了許多不需要的鍋碗和包裝精美的冷凍肉品。她感嘆這種方便的消費設計使人明知道不好吃不需要,卻還是忍不住要買,而且呢她還一天逛兩次,非常快樂。當然,過了五年,第一家頂好超級市場便在台灣開幕了,我想林海音也許是去過的。一九七○年代的作家特別愛寫超級市場,除了琦君和林海音之外,其他不少作家也都寫過,超級市場真可謂是富裕社會現代化消費的第一波風頭浪尖。

簡單說呢,「消費」是「買東西」或「花錢」,但是消費這概念事實上遠遠超過了這個簡單的解釋。錢當然還是花掉了,買的卻未必是「東西」,有時候買的是感覺、體驗;有時候買的是服務、方便、承諾或是時間。不到一百五十年前(一八六七),馬克思就在《資本論第一卷》中提到了商品拜物教,此概念意指產品一旦完成,脫離了生產線,就忽然一躍成為帶有神祕意義的商品,價值升高,連一張平凡的木製桌子也彷彿會跳舞似的。桌子當然不會跳舞,這是比喻桌子莫明地有了多於它自身的意義和價值。這是個經常被學者提及的段落,因為這個跳舞桌子的意象非常簡明地指出了當代消費的重點:消費從來就不只是為了物品,越飄忽不可捉摸的,越是值錢。所以一串真的珍珠項鍊,價值可能還不及香奈兒的塑膠製品──重點顯然不是珠子,而是香奈兒。

如今的消費與一百五十前的狀況相比,自然更徹底實現了當時商品拜物教的預言,30年前誰能想得到,白開水也能有品牌呢。一方面看來,所有的商品都具有超越物品的意義,滿街的商品和廣告,是滿街大大小小的神祇,各自在櫥窗中、看板上、螢幕裡對所有的人施展魔法。這是現代化除魅(除傳統之魅)之後,取而代之的怎樣也除不掉的新興神魅。另一方面而言,由於商品繁多,資本需要更快速的流動,因此這些商品的時尚神聖週期也越來越短,越來越不可捉摸,昨天還價值連城,一夕之間就淘汰了。它們一旦失去了時尚的神聖性,不但連使用價值都喪失殆盡,甚至還有成為笑柄的危險,過氣商品負面的後挫力也不可小覷。

最近瀏覽商品

 

相關活動

  • 【文學小說-華文創作】一本書的誕生,要攻略多少出版環節?一探出版業秘辛與編輯工作的甘苦
 

購物說明

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,或有特殊作業需求,建議您可洽詢「企業採購」。 

退換貨說明 

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(含例假日)。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。 

辦理退換貨時,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(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、配件、贈品、保證書、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,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)。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,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。 

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 

  • 三采全書系
  • 歐萊禮社方展
  • 尖端月